東興:美麗山村走上綠色致富路
2017-03-15 08:30:35 來源:
嘉陵江在線

清澈的東河水蜿蜒流經閬中市東興鎮8個村落,河畔一側,東岳壩村蔬菜產業園內數百畝蔬菜,因河水的滋潤顯得郁郁蔥蔥。
東河因保護而清澈,村落因東河而繁榮,產業因東河而興盛。東興鎮用綠色生態打底,鋪筑起一條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“兩輪”驅動、和諧共進的致富路。
訂單種植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
初春時節,走進東岳壩村,美麗的鄉村田園映入記者眼簾:東河環繞著整個村莊,白墻青瓦的川北民居錯落有致,用水泥鋪設的村道干凈整潔,文化室、活動室、體育場在綠蔭的掩映下別有風情,三三兩兩的村民分散在田間地頭。
“我們村水質好、土壤好、空氣好,這里種出的蔬菜綠色無污染,很貼近現代城市人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。”東岳壩村黨支部書記馮元碧說。2013年,村兩委組建起康之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。30畝地、不到10戶人,1萬元啟動資金,合作社就這樣開啟了創業路。“我們多次到成都重慶等地考察,決定走‘訂單種植’的發展路子。”馮元碧說,所謂的“訂單種植”就是與固定的蔬菜銷售公司簽訂合同,公司需要什么蔬菜,他們就種什么蔬菜,這樣就能有效解決蔬菜的銷售問題。
當年,合作社試種的30畝蘿卜全部賣完,總進賬4萬多元。這讓村民們看到了種菜的甜頭,大家紛紛要求入社。“第一年我只流轉了1畝土地,第二年我就把家里4畝土地全部流轉給合作社了。”村民李興木告訴記者,合作社產業的不斷壯大,讓他對村兩委有了信心。
如今,康之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土地由最早的30畝變成了350畝,社員由不到10戶增加到120戶,產業輻射全村,全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4000元提高到10000元。“2016年,合作社的產值達80萬元,這筆錢除了用于村民的務工費用、農業保險等日常支出,剩余的資金主要用于對村里老弱病殘的幫扶。”馮元碧說。
產業發展 必過村兩委“環評關”
通過發展蔬菜種植產業,東岳壩村在東興鎮率先走上了致富路,而在持續增收的同時,環境保護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。
東河是嘉陵江左岸最大的一級支流,也是閬中市水質最好的一條河流,經過東興鎮的流域面積超過260萬平方米。馮元碧說,東河是上天饋贈給東岳壩村最大的財富,守護這一河清水也是東岳壩村世世代代共同的使命。
3月8日上午,步行于東岳壩村,記者的目光不斷被緊靠著村莊的東河所吸引:沐浴春光的河面波光粼粼,不遠處重巒疊嶂的青山倒映于水中,岸邊是成片的金燦燦的油菜花,幾只白鷺在水上翩翩起舞。
“這幾年很多河流污染嚴重,也給我們敲響了‘警鐘’,全村的農業產業發展依賴東河潔凈的水資源,我們的蔬菜產品在市場上受歡迎,也是緣于我們種植的蔬菜綠色無污染,絕不能讓東河受到一絲污染。”馮元碧告訴記者,東岳壩村的農業產業發展一直都堅持以東河的生態保護為先,所有種養業必須過村兩委的“環評關”,同時村里組建了環境保護小組,每天都有幾名村民義務對東河流經村莊的地段進行巡邏,及時制止亂排、亂倒行為,并打撈水面上的垃圾等。
“村上規定我們絕不能往河里倒垃圾,如果往河里倒垃圾被村干部抓到會被罰款。”記者行至東岳壩村的一塊花菜地旁時,正巧碰見村民張素云在村里設置的垃圾池邊倒垃圾。“這樣挺好,生活在干凈整潔的村子里,自己也覺得舒服。”張素云說。
東岳壩村一共建了18個垃圾池,每個月,村里都會將垃圾收集起來,統一送往閬中市的垃圾處理站。為了保護東河水質,村里還專門設置有污水處理池,防止污水直接排進東河,不僅如此,在農業生產過程中,村里都會定期組織人員到田里仔細清理農用薄膜,防止雨水將薄膜沖進河里污染河流。
兩手并重 既抓產業又抓環保
“東岳壩村的產業發展一直堅持以東河的生態環境保護為先。”據東興鎮鎮長劉涌泉介紹,這樣的發展理念,早已在全鎮上下形成,一手抓產業,一手抓環保,是東興鎮產業發展的兩大主題。
“東河流經了我們全鎮的8個村,不僅是我們鎮重要的水資源,未來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。”劉涌泉坦言,很多企業選擇入駐東興鎮,都是看重該鎮的原生態的良好環境,尤其是東河良好的水資源,在發展旅游觀光農業上具有巨大的空間。所以,東河的生態保護對于整個東興鎮來說至關重要。
據劉涌泉介紹,目前,東興鎮已經在東岳壩村、柏埡子村、龍洞村、井溪河村、大堰口村、大力宮村等地發展起蔬菜種植、藥材種植、核桃種植和生豬養殖等多項產業,而全鎮的產業發展始終和東河生態保護緊密相連。
記者了解到,為了保護東河生態環境,東興鎮對于東河在該鎮流經的8個村,實施分段治理,責任到人,組織專人定期收集白色垃圾,嚴禁農業污水直接排入河道,大力保護沿河植被。定期組織村組干部和學生開展植樹活動。“未來,我們還計劃逐步將全鎮的產業串聯起來,形成變廢為寶、能源再生、環保節能的生態產業鏈。”劉涌泉說。
目前,閬中環保部門已經取締東河全流域所有網箱養魚,沿線所有鄉鎮均建成了污水處理站,關閉或搬遷了禁養區所有規模畜禽養殖場,全面停止了采砂作業。相信未來的東河河水會更加清澈,這一河清水會造福沿河更多的居民。(南充日報)